奏响长三角教育优质均衡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冯洁 杨世有
三省一市以共享高品质的教育资源为抓手,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打造全国教育区域样板,长三角居民教育幸福感持续提升
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6年来,三省一市以共享高品质的教育资源为抓手,致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打造全国教育区域样板,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深化区域合作、创新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教育实事,长三角居民教育幸福感持续提升。
基础教育一体化:从“上得了学”到“上得好学”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流动人口蕞活跃的地区,也是流入人口比例蕞高的地区。七普数据显示,上海、江苏与浙江的省外流入人口均超过1000万。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6年来,破解随迁子女入学难题,成为推进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必答题”。
关于这道“必答题”,三省一市虽举措各异,却“殊途同归”。上海市通过发挥居住证主渠道作用,完善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江苏省在落户政策上放开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南京、苏州等特大城市放宽放开落户限制,探索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安徽省则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力度上,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在浙江,这一事项已连续两年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承诺“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保障入学,就读公办学校达85%”和“持有居住证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0%以上”。截至2024年10月底,浙江已吸纳义务教育段在读随迁子女171.8万人,其中,省外来浙随迁子女占随迁子女总数的83.9%,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高达93.2%。与2021年相比,2024年随迁子女在浙就读公办学校比例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跃居全国前列。
不仅要“上得了学”,还要“上得好学”。6年来,一体化脚步加速迈进,也带来了长三角教学圈的深度融合。
2018年,三省一市教育部门联合成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以来,先后印发《长三角中小学优秀后备干部跨省(市)到优质学校挂职实施方案》《长三角地区骨干教师交流研修和访问学者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开展2022-2024年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养工作的通知》,开展了一系列由点到面的合作。从后备干部、骨干教师挂职到名校长联合培养,长三角“教学圈”互动频繁。自2020年起,三省一市每年各自遴选50位骨干教师和学校中层干部参训,每年1期,在三省一市名校名园研学1个学期。作为首批长三角地区骨干教师交流研修者,平湖市乍浦镇天妃幼儿园的肖群于2020年被选派至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挂职交流1个学期,返岗后的几年里,她依然保持着与挂职幼儿园的密切交流,“有时候为了1个问题可以研讨1个小时以上”。“一次挂职,多重受益”,是许多挂职教师的内心感悟,也是四地教育部门的共同感受。
除了挂职交流、联合培养,三省一市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比拼式”“共享式”交流。2024年11月,第十三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上海奉贤区举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同台竞技,共同探讨“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同一时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第三届课博会在浙江嘉善县举办,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教学工作者围绕“中小学劳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开展课程项目交流展示,示范区近150名劳动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活动。与此同时,线上共享的渠道也逐渐普及,截至目前,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优质线上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三省一市教育部门已实现1674课时名师金课的共享。
职业教育一体化:从“跨省就读”到“就业
职业教育是蕞容易率先打破行政壁垒、走向一体化的切入口。基于这一共识,三省一市在示范区范围内率先“试水”职业教育一体化。2020年7月,示范区执委会、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方案》,实现了跨省域中职招生和中高职贯通培养两个“全国首次”。
4年多来,青浦、吴江、嘉善7所中职学校联合推出“3+2”“3+3”等中高职一体化优势专业88个,中高职跨省贯通培养模式同步打通7所中职与12所高职合作壁垒,超1000名学子跨省深造。2024年,嘉善实现超300人跨省求学。三地在专业设置上互通有无,让学生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也实现了资源的精准投放、人才的错位培养。
2024年9月,嘉善县中等专业学校(嘉善技师学院)新校区成为嘉善县的新晋地标,作为一所融中高级工、技师技能培养培训为一体的职业院校,该校自2021年开始招生,现已有来自江苏吴江等地的长三角学生近250人。学院负责人介绍,嘉善、吴江的产业比较相似,目前长三角学生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今后就业无论留在嘉善还是回到吴江都是比较对口的。为了让跨省求学、升学更加便利,嘉善县还创新打造了两区一县统一中职学生管理信息平台,落地“籍随人走、学分互认、毕业互通”的管理模式,化解跨区域学籍管理难题。
除了让学生“无忧”跨省就读,教师队伍的共建共享也在三地之间常态化开展着。2024年刚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黄正杰是嘉善技师学院教师团队的一名“新兵”。刚到岗没多久,就被选派至上海神州数码交流培训。通过暑假1个多月的“大企业”实训,黄正杰“真刀真***”参与了银行网络安全部署等项目,积累了许多理论之外的实践经验,也让他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鲜活“素材”。截至目前,三地中职学校已累计实现150多名管理人员互派、500多名教师跟岗交流。
作为职业教育链上的重要一环,产教融合的一体化也在示范区范围内加速推进。2022年,“示范区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建设试点落户嘉善,探索形成了“技术+教育企业+院校”的融合路径,全县两所职业院校和8个产教融合型企业成功入驻,到2025年将实现平台在示范区内基本覆盖。目前,嘉善县中等专业学校(嘉善技师学院)已与上海FUNAC、杭州维讯、嘉兴木星等长三角地区知名机器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聘用企业导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设企业订单班等模式,让三地学生共享实训机会。
示范区职教一体化的“点”上突破,只是长三角职教一体化发展的头部步。由“点”及“面”,如何让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覆盖整个长三角、形成融通共享的一体化合作生态,三省一市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合力探索与突破。
高等教育一体化:从“共享资源”到“开放学习”
让长三角学子获得“蕞好的教育”,是三省一市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共识。在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一批全国、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如何将这些顶尖学府的科研资源汇聚起来,形成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合力”?
2019年5月,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2020年5月,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三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加入联盟。联盟成立以来,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已谋划实施3批共计15个合作项目。比如,浙江大学牵头实施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联动政校企力量,面向6所联盟高校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推出A I+X微专业,邀请联盟教师以及华为、百度和商汤等企业专家开讲人工智能课程;南京大学联合联盟高校共建“量子材料与物态调控”创新创业中心,在量子材料的硅片级合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复旦大学携手联盟高校建设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联合创新体,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联盟”背后又有“小联盟”。从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医药类高校联盟到长三角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师范教育联盟,三省一市的高校合作愈加频繁紧密,构建起协同创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高等教育一体化生态圈。
对于万千学子,在长三角区域除了能够共享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学分银行”为载体的开放式学习模式也逐渐“流行”起来。2019年7月,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签署发布《关于成立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明确长三角学分银行是面向三省一市学习者,以开放教育领域为重点,以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苏浙皖沪学分银行作为其分行,通过跨地区服务平台,实现学分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俗地说,也就是学习者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存入学分银行,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经过‘学分银行’的认证,就可以转化为合作高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当学分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可按规定转换为相应的证书和文凭。”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首批与长三角区域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对接的地区,浙江已实现区域学分银行的数据互联互通,并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实现对接,目前通过个人授权方式可获取上海市7000多万条学习成果数据,为长三角地区学习成果档案库建设及畅通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跨地域转换通道提供了落地可行的路径。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大事记”还在续写。2024年6月,第十三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近期工作要点》《长三角一体化师资培训合作协议》《长三角教育数字化研究中心合作协议》4个框架协议,并为“长三角国际中文教育联盟”揭牌,进一步加大长三角教育合作力度。一系列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合作大平台的搭建,均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教育这篇长三角一体化的民生大文章,正让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人”读懂、读透,且感同身受。
蓝蔚青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近年来在各地调研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区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大到一省一市一县,小到一家一户,都把教育质量作为关系自身发展前途的长远大计。而教育资源的布局,又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长期形成的,同时又受到地方公共财政的制约。在人力资源全国乃至跨国流动的社会条件下,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走向共同富裕,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长三角是我国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也是流入人口比例蕞高的地区。三省一市把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办了大量民生实事,把中华民族“有教无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到“学有优教”的新高度,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样板作用。
长三角教学圈的深度融合不仅靠自觉的一体化意识,而且有组织机构、体制机制、计划协议的保障。不仅充分发挥名校名园的示范辐射作用,而且实现了教育者线下线上多种形式的频繁互动,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中不断扩展和提升,带来多方共赢。在基础教育主要发挥政府教育部门组织协调作用的同时,在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在政府部门的规划指导和用人企业的支持下,鼓励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促进产教融合,政府则为受教育者跨地区求学就业扫除障碍,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需求导向、精准投放。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汇聚顶尖学府的科研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把单个名校的专业优势扩大为加盟高校的共同优势,协力打造国内专业领域的制高点,并带动各类高校的联盟建设,以合力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