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汇·访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破局20阶段“七链齐发”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提到顾村,除了老百姓每年来看顾村公园的樱花,顾村镇还有上海唯一以机器人命名的市级产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
对于机器人产业园,郑杨如数家珍:“全球工业机器人产值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看宝山顾村。我们占了全国1/9、上海1/3的产值。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中蕞大的日本发那科(FANUC)在我们园区。我们是全市蕞好的104工业园区,离市中心蕞近,房价和厂房楼宇租金是上海同环线中蕞低的。”
目前园区入驻制造业企业281家,增幅每年不低于20%;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比 62.76%。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发展,面对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的到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正经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当前,园区正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未来,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郑杨说。
“这个3.09平方公里的不大不小的空间,如果当年做了房地产,那今天上海就会损失一块机器人产业园的重要载体。”郑杨感慨说,因为引入了日本发那科(FANUC)、奥地利伏能士等一批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久久为功,通过十几年的打造,才慢慢形成了从上游的减速器,到中游的本体技术,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等的全产业布局。“龙头企业的溢出效应非常重要”,现在每个月,产业园都有固定的活动,通过产业链的对接,发挥“大手牵小手”的作用。
正如郑杨所述,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以发那科为龙头标杆,全力打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逐步吸引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技术集成商、加工制造企业等相关中小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融合。如今,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了自己的上下游产业生态,其中上游涉及减速器、装备加工制造、感知交互技术等,代表企业有章臣机械、佳时特、柏松机电设备、允仁传动、视比特机器人等;中游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以发那科、伏能士、快仓、嘉奥手术机器人、宝临防爆机器人等为代表;下游涉及销售贸易、系统集成等领域企业,代表企业有鑫燕隆、傲铃自动化、趵诺自动化、嵩诺机器人、工博士、铮实光电等。
同时,通过多年提标升级和定向招引,联东U谷、清控科创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落户顾村,费勉仪器、德国威驷等高端智能制造企业,易卜半导体、协鑫智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宝莱特、正雄能源等新能源企业先后扎根顾村,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企业集群,初步实现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区实现入驻企业281家,其中,机器人相关企业243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专精特新企业 39 家,小巨人企业6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55.4 亿元,占新比 62.76%。
“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产业链协同的产业,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郑杨坦承,“从产业链解剖来看,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上游一流的伺服、减速、传感等企业尚缺,中游受限于场景应用不够丰富,下游大模型、AI类支撑企业存在短板,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招商红利尚未体现。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瓶颈依然存在,孵化器、检测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尚未建立,产业生态圈依然处于1.0阶段。”他同时表示,除了生态链需要补全,产业发展空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一些功能性的平台、创新性的转化中心、孵化器,还有我们的产业基金等,都正在不断完善。”郑杨说,成长型企业都有融资需求,且地方政府基金的背书对于企业落地起到决定性作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尚未实质开展投资,这是科技研发类载体招商的短板。“我们将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进行破题,产业园的生态从1.0向2.0全面进化。”
郑杨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从“国家级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的新定位,到“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引领区核心承载区”的新使命,目前正处于市级智能机器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强势承载区地位。“这有点像小齿轮挂上了大齿轮,今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还要以一村之力举办‘顾村-全球机器人大会’。”
这里涉及到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发光项目和发热项目的统筹。“对存量项目不能喜新厌旧,不能因为增量项目而忽略了对存量项目的关心,存量项目是对产值和税收的蕞大贡献者,新增项目可能需要两三年才能有所成果。”郑杨说,同时布局前瞻项目时,机器人项目是发热项目,而人工智能、算力等是发光项目,尽管发光项目的经济指标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但需要进行统筹。
郑杨认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要进入2.0阶段,“必须聚焦产业、空间、科技、人才、资本、政策、服务等资源要素,在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上写好‘七链’融合新文章”。
在产业链上,不仅能拆分也需要能对接,打通上下游的同时,带动大量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空间链,要拓展也要盘活,比如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正启动新一轮控规调整,增加M0灵活用地,预计可释放42万方的产业空间;实施星星、谭杨全市首个产业“城中村”改造,在园区东西两翼拓展200万方的科研空间。同时对存量低效用地打好主动收储、整体租赁、股权收购、合作开发、自我转型等“组合拳”,推动产业能级不断迭代。
而在创新链上,一方面外延,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强化与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中电科21所、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动,深化与复旦、上大、上理工等机器人创新协同体建设,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实现核心技术从“0→1”的突破、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各环节畅通。另一方面要能实现内生,发挥政策效能,鼓励在地创新型企业勇闯“深水区、无人区”。
人才链上,不仅鼓励也要保障。发挥人才新政21条和人才联盟的牵引作用,特别是宝山北转型的人才落户政策红利,强化引才育才的“输血”功能。同时结合机器人产业园提标升级,加快人才公寓、生活配套建设,提升顾村“东产业、西大居”的产城融合形态。
同时,资本链通过基金和银行进行打造,比如基金上,联合软银赛富、首钢基金、中建投等头部机构探索成立机器人产业专项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通过银行,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可以推出“机器人产业园专项贷”,以更低门槛、更低利率、更高额度的信贷资源支持企业发展,目前企业当天入驻,无抵押即可享受500万授信额度。
此外在政策链和服务链上,也要做好文章,不仅要用足用好,还要贴心和热心。
“这次上交会,我们会以机器人为切入口,赋能其他产业,比如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等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做一些展示。我们想告诉大家,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生态。”郑杨说。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